除了自身适应新的消费需求,品牌文化建设正在成为深圳老字号企业寻求更大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搭建“第三方平台”更有望重塑深圳企业品牌文化。

30日在深圳举行的政协委员谈“创新机制,推进深圳品牌文化建设”研讨会上,委员们纷纷建言,看好搭建“第三方平台”推进深圳企业品牌文化建设。

委员们在实地调研中发现,深圳品牌产品及其企业群体已基本形成,并且品牌企业逐年增多,品牌产品及其企业成长步伐日益加快、质量持续提高、创新意识逐步增强、经济贡献日趋明显,同时所涉及的领域日渐广泛。

“十二五”期间,深圳将立足加快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一般认为品牌建设对推动转型发展有重要作用。在全世界范围内,包括香港和纽约在内的城市,都得益于企业品牌文化的形成。

研讨会上,深圳市政协委员、深圳市社科院部门所创意经济研究室主任王慧敏说,目前深圳品牌资源丰富而且多样,但品牌效应高的少,世界一流更是少之又少,可以说深圳的品牌尤其是高端品牌并不占优势、国际化程度也不高。

来自深圳工商局的统计数据也显示,目前深圳有26万个注册商标,其中深圳名牌917件,中国驰名商标更是只有114件。种种现状均表明,政府如何与市场携手推进深圳品牌文化建设是眼下的当务之急。

深圳市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许培星说,品牌是记忆、是历史,现在的消费者日趋理性,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品牌,界定首先就不是轻而易举。

许培星建言,深圳应借鉴纽约、香港等城市推进品牌发展的成功经验,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一个非政府、非赢利的但却有一定权威性的社会组织作为推进深圳品牌建设的重要平台。这个平台要以市场为主导,政府只负责创造环境。

“现在的老字号有3个不足”,许培星坦言,老字号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主动到工商登记的意识没有、最关键的是企业字号和产品品牌未分开。

深圳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张广生也就这个“第三方平台”的机制、牵头部门、新政策等提出建议。